【小確幸】我買了一台YAMAHA桌上型音響 (TSX-B235)


昨天晚上用Youtube聽著Maria Callas唱著Andrea Chenier的詠嘆調,想起了2009年春末,待在巴黎的最後一天,把行程表上楓丹白露的部份槓掉,跑去巴黎的拉榭茲墓園閒逛。逛墓園是不需要特別的目的,但特別想看看Maria Callas被埋葬的地方。Maria Callas,希臘裔美國人,擁有獨特的嗓音和用聲音傳達豐沛情緒的能力,讓同期的女高音們嫉妒至極。

在那個錄音技術不甚發達的年代,靠的就是站上歌劇院吸引歌迷的目光。Callas為樂壇帶來的傳奇很多,引來同期女高音Renata Tebaldi的樂迷,在Callas的主場史卡拉歌劇院裡叫囂,肯定是在當代也不可能見到的景況。

Callas的歌唱生涯,如同煙火般璀璨和短暫。1941年才18歲的她,第一次登台。據說在1954年時,只是稍微豐腴的Callas減肥成功,瘦弱的身材影響她的發聲和共鳴,從此聲音的狀況走下坡。在錄音紀錄不多的狀態下,後人在收藏Callas的聲音時,有一說法是盡量尋找1954年前的錄音。


而她的感情世界,亦如她的演唱生涯,精彩但讓人感到悲傷。她的正牌老公陪伴她度過歌劇名伶間的明爭暗鬥;但Callas在1959年離婚,跟希臘船王歐納西斯同居。然而,浪漫的愛情不夠持久,Callas和歐納西斯在1968年分手;歐納西斯幾乎就是在分手前後,與賈桂琳甘迺迪結婚。愛了9年的感情,最後被告知新娘不是自己,任誰都會崩潰!假如JFK和他的弟弟Robert沒有在1962年和1968年先後被暗殺,也許Callas不會為情潦倒,最終在1977年孤獨死於巴黎。享年53歲。

儘管Callas骨灰被撒在愛琴海,但在巴黎的拉榭茲墓園裡,仍有屬於Callas的小小空間。Callas的小空間不若蕭邦、羅西尼、莫里哀,位在墓園的主要幹道、且獨門獨戶。也不像祖國在波蘭、但家鄉在巴黎的蕭邦,墓旁總是有仰慕者天天更新花束,至今仍是如此。Callas仍是被人懷念。

在造訪拉榭茲墓園、一個擁有很多小空間的某個B1地下室,我遇到了一位看似年逾六七十的老婦,她開口只說了兩個字:Maria Callas?我點頭。她則是手指了走道到底的某個角落。這一天,Callas的小空間旁有一小把新鮮的雛菊,這表示她沒有被人遺忘。

聽她唱著La Mama Morta,在短短的三四分鐘的歌聲中,從對生命的絕望、轉折到對世界的愛與希望。讓我不禁感傷。我短短四十多年的生命裡,陪伴我走過青春的,是用CD隨身聽轉接喇叭,聽著我收集超過百張的古典CD,聽盡這世界滿滿的愛與死亡。當青春已逝、看盡人世的無盡無奈,總以為長大後、有稍微的經濟能力,能用不同的方式,再回顧以往聽到的聲音,感受曾經被這些音樂啟蒙和挑動的悸動,但現實逼人,總無法如願。

如今,我終於能好好地擦拭塵封已久的CD,放進小巧精緻、功率輸出不大、但音色仍能溫潤飽滿的音響,閉眼傾聽那些歲月的故事。一如即將於下個月再度造訪巴黎、終於能好好地看看巴黎的心情,如出一轍。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