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陪妳到最後

書名:陪妳到最後
作者:Ray Kluun
譯者:殷惠苹
出版:商週
出版年:2008(初版)
ISBN978-986-6571-06-0
我的分類:自傳式小說

「我是一個有著嚴重『孤獨恐懼症』的享樂主義者,認識卡門時,我內心那個渴望快樂的部分深深被她牽動著,所以我倆一拍即合。但一開始,她知道我對於忠於一位伴侶很恐慌排斥後,有點不太高興,不過,她還算能體諒我,覺得我愛拈花惹草的個性無傷大雅,並沒有把它當成一個警訊,反倒認為是上天給他的考驗。」

「陪妳到最後」是被我歸為「奇妙」的小說,先姑且不論它的故事鋪陳、對主角人物特質與個性的刻畫,這本小說是我少數在「同一期間」(應該是2009年年初吧),在辦公室、電梯間和捷運上,遇到為數不少的女性人手一冊,尤其是在這個閱讀率不高的年代裡,能夠同時看到那麼多人(都是女性耶!)在閱讀這本小說,真是讓我驚訝到不得不多看那幾位文藝女知青(還是文藝熟女??)幾眼。但到底是什麼魅力會讓這些女性花錢買這本小說呢?是因為他曾是荷蘭「國家讀者文學獎」得獎作品?或者是創下全球累積銷量超過100萬冊的暢銷小說?又或者是因為「讀完它,你將在憤怒與淚水中,失去對愛的判斷」?又或者是,師奶殺手蔡詩萍曾在飛機上邊哭邊啜泣地看完這本小說?真實的答案是什麼,我不清楚。但我曾問過看過這本書的女性友人,對於這本小說的看法。我只得到一致的答案:「這男人太糟糕了!」一點都讓我感受不到有「淚水」、「憤怒」和「喪失判斷力」。

故事的內容是一對夫妻共同面對妻子罹患乳癌後的生活。當然,這位丈夫既然被女性友人一致批評為「太糟糕了」,肯定就是犯了「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是的,自稱患有「孤獨恐懼症」(Monophobia,我一定要列出這個英文單字,好讓看倌好好研究這個奇妙的心理疾病,畢竟預防重於治療嘛)的丈夫,在妻子罹癌後,開始他的婚外情生涯。或者說,他是一直有婚外情習慣的男子,妻子罹癌只是加深他對於婚外情的需求罷了。

但是,我還是先把他是個對「婚姻不忠」的男子的部分先摒除吧,畢竟,師奶殺手會留著淚讀完這本小說,肯定不是因為丈夫的對於婚姻的不忠或妻子因醫療疏失而延誤了治療乳癌的黃金時機。但大概是因為我沒血、沒淚、沒人性吧?!看完這本小說後,我最感興趣的,只有師奶殺手為何會哭著看完這本書。關於「流淚」這件事,讓我聯想到,自某年某月某一天,某一位曾經當紅的政治人物在媒體上落淚之後,「男人」紛紛在媒體上落淚。也許,「男人」剛開始的淚,因為稀少,所以很多人愛看(尤其是女性、肯定是女性,因為男性會覺得不恥吧?!),但當男人的淚成為許茹芸的「淚海」時,我想,大多還是捨得讓「男人」的淚流向海吧!所以說囉,瓊瑤筆下的女人是從頭哭到尾(這大概要拜劉雪華打壞行情,每一滴淚都這麼真實,哈哈),而男人都是有哭沒淚的。

回到師奶殺手的淚。師奶殺手認為他自己身為人父、人夫,在看完這樣的故事後,有著莫名的「移情」和「責任感」(我想徵召男性、已婚、並且有學齡前女兒的友人看這本書,看看有沒有同樣的感動效果)。也許就是因為我不為人夫、也不為人父,所以在這其中得不到太多感動,反而是更沒血沒淚地的看待男主角的行為。因為,撇開了所謂的「孤獨恐懼症」,任何人面對家庭的重大事件,尤其是面對即將喪夫、喪妻、喪子、喪女的人,當家中沒有其他的成年人在背後支持時(甚至有其他成年人的支援也不見得能有效獲得抒解),任何人都會想從隨時間消逝而越為接近死亡的凌遲裡逃開。而逃開的方式會有很多種,在「羅倫佐的油」裡,爸爸面對患有不可逆轉的遺傳疾病的兒子,他也精神崩潰,也經歷過所謂否認、憤怒…blah blah blah…到接受的心理歷程,但最後他選擇用一種更理性的方式來面對恐懼(這真是大愛啊!)

但類似「羅倫佐的油」這樣的故事,假如換了一個家庭,也許就是爸爸拋妻棄子、離家出走,因為他無法面對「身為一個男人的失能」以及「必須要面對沈重的責任感」。所以,同樣是必須面對沈痛未來,有人離開、有人留下;有人扛起重擔、面對恐懼,有人什麼都沒做,選擇用婚外情的方式(或其他「不負責任」或「很糟」的方式)逃避一切。但,哪一種「男性」才是女性(或者讀者)所認為的最佳典範、最佳行動方案、或者是可容忍的底限(因為書中罹癌的老婆百般忍受老公外遇哩)?我不是兩性專家,別問我!

但聰明的女性不要以為我是在為所謂的「不負責任」的男性脫罪。我們常聽到或看到這種類似的故事情節,不是因為他真的好發於男性(好吧,假如某天有個調查發現,男性比較常做這種事),而是因為社會價值中(中外皆然),賦予男人必須「沈默、穩重且堅強承擔一切」的價值,男性面對這些重大事件,不能哭、不能喊,必須冷靜、必須堅強,但當「負責任」的男性脫離的社會價值的常軌,這種故事不就更有爆點、更有對比、更有張力;當然,假如一切都循規蹈矩,就沒有什麼劇情張力,這樣的人生就不值得「被窺探」了。

而女性的角色呢?我老家隔壁伯伯的前妻就是血淋淋拋夫棄子的例子,雖然沒有發生什麼家庭重大事件,但還是「跑掉了」(小時候長輩所使用的唯一形容)。但奇妙的是,這種女性拋夫棄子的故事,似乎只是街頭巷尾喝茶、嗑瓜子的佐餐良伴,卻很少成為小說的主角(有可能是因為我唸書淺薄導致有這樣的錯覺),讓男性讀者大罵「紅杏出牆」;或者,因為「紅杏出牆」這種故事劇情太薄弱了,沒來個殺啊、割什麼的劇情,無法引起注目(所以,男性的胡作非為只會落得道德上的指責,女性的血腥行徑卻搏得社會版頭條);又或者因為沒有「青草出牆」這種成語,所以男性扮演在扮演情感上「爆衝」的角色比較沒有羈絆(如同股市行話,突破前波高點,未來是向上空間無限)

我想,針對這本小說,只能告訴我們,婚姻現實的其中一種可能性。小說男主角有個叫做「孤獨恐懼症」的鬼魅糾纏著他,但現實婚姻,不用這種心理疾病的縈繞,就可能會有同樣的故事情節發生。

其實,我看完這本書後,沒什麼太多感觸,只覺得是一本很輕鬆就能夠看完的故事。畢竟,作者在第二頁的第一段裡(如文首所摘錄的文字),即用一個含糊且讓人搞不清楚到底是不是一個正式的心理疾病,說明了接下來故事男主角所有可能「會發生」或「會做」的事(實在太有衝擊力了,呼,因為,男主角真的「只」陪他老婆到最後)。這讓我想到台版「白色巨塔」中,身陷收紅包風波的外科代理主任邱慶成的老婆發現邱慶成有外遇、還有個私生子,崩潰後帶著理性的老婆對邱慶成說:「我不會讓別人以為我在你最落魄的時候離開你」。若按照「陪妳到最後」的故事情節,套在邱慶成和他老婆的身上,則真的會變成讓人對愛失去判斷力的故事:身陷收紅包風波、外遇且有私生子的醫師邱慶成對著罹癌的老婆說「我不會在妳最落魄的時候離開妳」。

再者,裡面太多的場景,是用文字方塊的方式,加註在旁,太多的、作者自己寫的「編按」,讓人閱讀起來有點痛苦,讓我無法瞭解這些場景對於這位男主角的意義;也因為這樣,裡面很多位在阿姆斯特丹或其他地方的場景,讓人覺得很疏離。試想,假如他的小說這麼成功,讀者自然會認同於他所提到的場景,就像是達文西密碼一般,改天不小心經過這樣的場景,會很自然地讓人與他的故事做出連結。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