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同名之人(The Namesake)

書名:同名之人(The Namesake)
作者:Jhumpa Lahiri
譯者:彭玲嫻
出版:天培
出版年:2004(初版)
ISBN986-7759-18-4
我的分類:移民小說

……因為她逐漸明白,身為外國人是一種永不結束的妊娠,是恆久的等待、永恆的負荷、無止境的精神不濟,是卸不下的責任,是平凡生活裡硬生生插入的變調,在變調裡恍然明白,前塵往事已杳然無蹤,取而代之的是更複雜、更吃力的生活。」

這部有關印度裔移民美國的小說,我在兩年前就看過第一次,兩年後再度翻閱一次,除了兩年的時間容易洗刷掉我對於一些故事細節的記憶外,其他對於這本小說的感受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

這部小說雖然是談論著一個美籍印度裔移民的家庭史,但作者把故事的各個環節,不管是文化的適應、語言的使用(孟加拉語和英語)、婚姻或感情生活的融入(結交白人女友或是與同是美籍印度裔的對象結婚),都扣在「命名」所象徵的文化與個人生命史的意義上。

在這裡,書中的男主角叫「果戈里」,是美籍印度裔第二代,「果戈里」原本應該有個正式的孟加拉名和乳名,但一連串時空的誤會,「果戈里」被他的父親命名為「果戈里」,一個俄羅斯文學家的名(Nikolai Gogol)。對於果戈里而言,「果戈里」這個名字的含意,以及對他父親與他自己而言的生命意義,是花了將近三十年的時間才得到確切的解答。然而,在這二十多年、將近三十年的時間裡,外表長得是印度裔、會講一點孟加拉語但講英語沒有任何口音,卻有個俄羅斯風情的名字,著實讓果戈里感到困擾。

這個「命名」,讓果戈里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感到混淆。在不知道有沒有任何意義的參照下,他不想、也無法在同儕面前解釋他「名字」的由來,但他的家庭以及所有跟他家庭相關的孟加拉友人都呼喊他「果戈里」這個名字;他的名字與他的印度裔身份和外貌是如此的不相干,所以在他滿成年時,他為自己改了個符合他印度裔外貌的孟加拉傳統名字,他在這個時候頓時擁有兩種身份,一種是所有法律文件上所認可的身份,一種是他在孟加拉族裔中、以及在他父親生命中所蘊含的獨特意義的身份;他更不想在學習的過程中,瞭解俄羅斯文學家「果戈里」的生平與著作,只因為共享同樣的一個名字,讓他難堪與不知所措,直到他得到他被「命名」為果戈里的解答、以及他父親期望他能夠因為擁有「果戈里」這個名,瞭解父親在生命歷程中,「果戈里」(同為兩個人共享的名)存在的重要意義。

……在前往哲雪鋪探望祖父的火車上發生的事。他(阿碩可)訴說著那個他險些喪命的夜晚,訴說那本救了他一命的書,訴說著之後他癱瘓床上的那一整年。……果戈里楞楞地聽者……儘管果戈里一輩子都慣於聽父親喊他的乳名,但此時此刻這聲音有了全新的含意,多少年來自己作為一場災難的具體分身,而他渾然不覺,如今他的乳名與這場災難緊緊繫在一起。『你想起我的時候是不是也會想起那件事?』果戈里問父親。……『一點都不會。』好一會後父親答道:『你讓我想起那之後的一切。』」

讀到這一段,已經是小說中的中後段落,對於讀者而言,「果戈里」的命名的意義,在一開始的段落就因作者不斷地進行鋪陳而有些瞭解,但對於小說中的「果戈里」本人而言,這就是他身世之謎。他頑強抵抗二、三十年的名字、甚至是頑強抵抗他印度裔身份的一切一切,在這個時刻是毫無條件地完全接受。也許,果戈里在他三十年的人生歲月裡,體驗了對自我身份的迷惘、承受自以為可以與白人家庭無異但最後卻以挫折收場的一段感情、甚至是最終曾擁有一段被視為門當戶對的、與印度裔女子的不完滿的婚姻,所以,果戈里瞭解生命的無常與無奈,已經不是族裔身份、或者是單純一個「名字」所能三言兩語道盡。小說的最後,作者把「命名」這件事再做了一次強調,讓人感受到「命名」這件事的意義有可能是無比深刻,情感與情緒卻也是無比豐沛但壓抑。

……有一本書從未讀過、被他遺忘多年的書吸引了他的目光。……《尼可萊‧果戈里短篇小說集》。最前面的扉頁,父親用紅色的原子筆,以平穩安詳的字跡寫著:『果戈里‧甘古里惠存』,……另有一行字兩側加了引號:『這個人給了你他的名字。為你命名的人贈。』……

以前,我會用「對生命的和解」來形容這樣的過程;但現在,不如說是,當你瞭解生命存在的每一刻鐘,都有它獨立存在發展的條件與意義,那麼,你將會理解,我們可以讓所有的生命事件複雜化,讓它們彼此相關,成為影響人生每一刻的決定因素,也可以讓所有的故事簡單化,讓每一個事件只說出它故事背後的真實意義。

……她不再好奇像孩子們那樣先戀愛後結婚是什麼滋味。……他決定娶她為妻後,給她的那一斷出乎意料的人生,而她有許多年的時間都拒絕接受這樣的人生。儘管她從未認真認同過潘伯頓路這四牆環繞的空間,她卻清楚知道這就是她的家,這是她負有責任的世界,是她創造的世界,這世界環繞著她,等著她一點一點地打包、分送、丟棄。……

移民,對這個家庭的第一代是痛苦的,卻也是充滿冒險性格的。果戈里的母親,透過媒妁之言嫁給了果戈里的父親,就如同一開頭所引的文字,母親對於移民這件事,有無比的抵抗與痛楚,「身為外國人是一種永不結束的妊娠,是恆久的等待、永恆的負荷、無止境的精神不濟,」一直到人生的最後,終於接受她曾經經歷過的一切,「她卻清楚知道這就是她的家,這是她負有責任的世界,是她創造的世界,這世界環繞著她。」果戈里和他的母親都在訴說著一段段反抗的歷程,反抗離開家鄉(對母親而言)、反抗自己的名字(對果戈里而言)、反抗美國的文化(對母親而言)或反抗印度裔的文化(對果戈里而言),最後他們都選擇接受,接受了自己曾經屬於印度(或更確切一點是孟加拉)的部分,也接受自己成為「美國」的一部份。

……桑妮亞要結婚了,……她看得出來桑妮雅和這男孩在一起會很幸福。……他給她女兒帶來快樂,是茉淑蜜從未給她兒子帶來過的快樂。當初是他鼓勵果戈里去認識茉淑蜜的,這一點始終令他感覺歉疚,但是她那裡知道會這樣?……對年輕的一代來說,維持婚姻的傳統壓力已被美國的慣有觀念所取代。」

……他曾經厭惡那些探訪加爾各答的旅程,如今想起來,那樣的次數怎會足夠?事實是那些旅程並不足夠。果戈里如今明白父母是如何懷著缺憾居住於美國,那樣的毅力他想自己恐怕並不擁有。多少年來,他刻意與自己的根源保持距離,她的父母則盡全力縮短這個距離。……

作者在這本長篇小說之後,同樣以印度裔移民為背景,出版了一部短篇小說集「陌生的土地」,各篇中的主角皆設定為美籍印度裔第二代,似乎就是想要延續「同名之人」在最後所談到的「接受」的議題。就如同他在「陌生的土地」一書中,引自霍桑的一段話:「倘若世世代代都在一處不再肥沃的土地上反覆札根,人性就會像馬鈴薯種在這片土地般無法繁茂茁壯。我的孩子們已經誕生在他處,只要我能力所及、掌控得了他們的命運,他們亦將在陌生的土地上札根。」

最後,果戈里的父親,完成了他美麗的移民冒險,也在冒險的過程中,讓他自己、他的妻子、他的子女在「陌生的土地」上成長茁壯,這多少散發出了樂觀且堅毅的人性特徵。反觀諸己,我們的冒險在哪裡?


留言